手机扫码接着看

大力传承弘扬岭南文化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求是》2025/17

大力传承弘扬岭南文化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乙巳蛇年春晚,伴随着“满眼东方潮,盛世舞英歌”的嘹亮歌声,英歌传人步伐铿锵、鼓槌翻飞,尽显中华文化的自信昂扬;端午佳节,岭南的江河湖海之中,水花激溅、舟行如飞,“扒龙舟”这一原真性的民俗文化,活力四射、惊艳世界。他们都来自广东,这个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与传承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广东如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护传承好岭南文化,推动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我们深入岭南山海,寻访历史印记,探究保护之道,破译传承密码。

一、何以岭南——厚重历史在讲述

珠水奔流,吟唱着文明的交响。水脉守护城脉、润泽文脉、滋养根脉,在激荡中叩问着“何以岭南”:一片土地如何从洪荒走向繁盛,一种文化怎样在兼容并蓄中淬炼成熟、闪亮飞扬?

——岭南的城脉,在山海交叠间孕育,于先民砥砺万年的史诗中书写

2014年,在珠江流域西江支流的云浮市郁南县磨刀山,考古工作者在原生网纹红土地层中发现了手斧、手镐、砍砸器等石制品,将广东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约80万—60万年前的直立人时代,这一重大发现被列为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清远市青塘遗址,以距今1.7万年、迄今广东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和初始聚落,距今约1.35万年的蹲踞葬等,建立起距今约2.5万—1万年连续的文化序列。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主要负责人刘锁强介绍:“从磨刀山到青塘,从直立行走到史前革命,构成了文化意义上‘最早的岭南’。”

从远古聚落走来,城市演变见证了历史沧桑,成为文明的标记。在繁华的广州解放北路旁,矗立着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以南越文王墓为中心,展示着“文帝行玺”金印、错金铭文铜虎节、丝缕玉衣等珍贵文物。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指着“蕃禺”铜鼎说:“这是广州城最早叫作番禺城的文物证据。”进入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在的王宫展区,一根考古关键柱展示着秦代以来13个历史时期的地层,诉说着广州城2200余年城址不移、城脉赓续的传奇。

潮州是另一座城,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习近平总书记评价潮州古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三山一水护古城,唐风宋韵今犹在。韩江之畔,23座牌坊串联起51条古街巷,5万多居民聚居其中。漫步城中,“请坐,食茶”声声入耳、潮剧唱腔婉转动人,不经意之中呈现出烟火岭南的活色生香……

——岭南文脉的源头活水,有中原文化的潺潺流淌,有海洋文明的浩浩汤汤,更有本地不绝“源泉”的日夜奔流

三者交融,滋养一方,泽被百代。

西汉南越王赵佗“和辑百越”,促进了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数次大规模北人南下,携诗书礼乐,如文化种子播撒岭南。自唐代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路,“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远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明代学者丘濬如是说。

位于广东潮州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年间,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济桥考察时指出,广济桥历史上几经重建和修缮,凝聚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图为2024年2月13日拍摄的广济桥。 人民图片 孙继虎/摄

沿着潮州的笔架山西麓,拾级而上便是韩文公祠。韩愈治潮八月,驱鳄兴学、解放奴婢、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潮州人纪念他的功绩,把笔架山改名韩山、鳄溪改称韩江,这是对文豪的致敬、对文化的向往、对文明的推崇。

明代大儒陈献章,提出“以自然为宗”、“养善端于静坐”、“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等思想主张,创立江门学派。他的弟子湛若水倡导“随处体认天理”,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宗旨,影响深远。广州南香山上的莲花书院曾由湛若水所创建,经由保护利用,遗址旁将再现聚徒讲学、琅琅书声。

岭南文脉之壮阔,尤在其向海而生的开放襟怀。波斯风格凸瓣纹银盒、胡人俑座灯等文物和徐闻古港等遗址,见证了经由广东,中国与异域文明携手千年走出的“海丝”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来到门口矗立着“海不扬波”牌坊的南海神庙,恍见“映日帆多宝舶来”之盛大场景。

时至近代,岭南画派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思想,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时称“岭南三杰”。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陈列着高剑父的《东战场的烈焰》,水彩般渲染泼出漫天烟火,传统山水技法吸纳西方绘画精意,升华为时代的雄浑之气。这种敢于“开眼看世界”、勇于“拿来为我所用”的视野,亦成为近代以来岭南文脉的显著标识。

——岭南文化的本根,是家国情怀、忠肝义胆在烽烟与浪潮中铸就的铮铮风骨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初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被周恩来同志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走进冼太庙,感受国家级非遗“冼夫人信俗”,可知爱国、爱民、立德的精神如何成为岭南文化的内核之一。“冼夫人是舍身护岭南、举家卫山河的典范,她的大爱与成全是岭南忠魂的写照。”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中冼夫人扮演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深有感触地说。

忠义赤忱,贯穿古今。明末清初,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毁家纾难,举兵抗清,壮烈牺牲,铸就“岭南三忠”之英名,其忠魂长垂青史、其诗篇永励后人。逆着珠江口的咸涩海风,行走在虎门炮台旧址,透过锈迹斑斑的古炮、弹痕交错的城墙,依稀看到180多年前的烽烟四起与连天炮火。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浴血,康梁维新呐喊,孙中山“天下为公”……近代民族危亡之际,来自岭南的声音响彻天际。

刚健朴实亦是民间日常。粤商驰骋四海,其财富密码是低调务实、敢拼会赢。早茶里的从容笃定,岭南春早的忙碌身影,龙舟竞渡的团结拼搏……都是岭南文化内在气质的多维诠释。

二、守护见证——历经千年犹生动

广东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文化资源堪称殷实。如何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广东的答案是:留下来、展示好。

守住岁月留痕。站在佛山东平河畔,一条古窑依山而建,顺应火势,宛若游龙,这便是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外窑墙及旁边的红砂岩、夯土一定要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迹”。12年前,在龙窑营造技术专家蒙文德的指导下,当地秉承“原形制、原工艺、原设计”的理念,对南风古灶开展原真性修缮和预防性保护,让这座柴烧500余年的龙窑重燃薪火、熊熊不息。

在东莞莞城街道,南海卫城墙遗址正逐渐为人所知,无言诉说着明清时期的海防故事。2023年10月,当考古人员按照“先考古后建设”原则对“东莞记忆”城市更新项目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时,这座尘封数百年的遗址得以重现。“停工、让路、原址保护,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东莞果断决策的背后,是深植于心的文物保护意识与珍爱文化之情。

这些是广东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近年来,广东出台《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编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和文物保护空间规划,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留住文化遗产的本真本色。

彰显文化基因。在广州白鹅潭三江交汇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宛如一艘通体透亮、扬帆启航的文化巨轮,闪耀江畔。其中,广东美术馆新馆集近现代美术及当代美术的收藏、展览、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汇聚着丰富多彩的岭南非遗,犹如岭南文化的“基因库”;广东文学馆融合文学之美与科技之炫,展现广东文学的厚重积淀与创新活力,带领观众领略数千年的人文脉动。

近年来,广东推动412家备案博物馆提质升级,突出增强112家国家级博物馆辐射带动作用,探索“藏品育人”新场景,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展陈,举办“岭南大讲堂”、“鹅潭夜话”等文化活动,让文物说话,让文化可感。

唤醒历史记忆。在广州从化的凤凰山麓、流溪河畔,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于2022年正式启用,400多万册(件)各类版本入藏其中,初步构建起独具岭南特色的版本保藏传承体系。“我们将用好馆藏的特色版本,通过研讨、展览、交流等方式,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古今风华。”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馆长张伟涛说。

2024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广州柏园,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正式揭牌。柏园西座二楼的《此虽旧域 其命维新》展览,诉说着这座小楼近百年的文化渊源,卷帙浩繁的岭南典籍将在这里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广东加强对岭南文化的研究阐释,开展“苏轼与岭南”等重大课题研究,在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设立“岭南文化”、“潮州文化”等研究专项,展现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多元气象。“文化自信与文化认知密切相关,基于文化认知才能生成文化自信。”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金龙道出了这项工作的意义。

三、传之久远——岭南文化新使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激活岭南文化的“一池春水”,更好地赓续绵延、出新出彩?广东的答案是:传下去、传开来。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融入生活。生活继续,始见城脉不断、文脉流传。永庆坊位于广州西关的恩宁路,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骑楼文化街区。这个晚清时期的繁华商区,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逐渐走向衰落。2016年,永庆坊率先成为全国微改造试点街区,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做法,既留存岭南建筑风貌,又创新推动文化活化和业态升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永庆坊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文化赋能让微改造实现了大提升。

走进位于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广福台上演出着粤剧选段《帝女花》,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这些年,我们也把演出搬进永庆坊街头,对内容进行年轻化再造,让粤剧艺术与市井烟火相交融、被青年群体所喜爱。”粤剧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王震介绍。

今日的永庆坊,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独具粤韵粤调、彰显岭南文化的广州“最美街区”,不断解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美丽”密码。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薪火相传。代有传人,方能弦歌不辍、生生不息。在潮州,粤绣(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子松等艺术大师在各自领域潜心耕耘、不断创新,使得传统非遗惊艳了时光、扮靓着生活,也吸引年轻人加入其中。2024年农历大年初一的揭阳街头,“小狮妹”林熙悦在路边练习舞狮,偶遇一辆载着舞狮队的车,队员们为她擂鼓助威,上演一场“双向奔赴”的传承与热爱,感动全网。

近年来,广东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省财政于2019—2024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93亿元提升保护力度,创新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种子计划,推动非遗进校园。如今,一系列岭南非遗在城市街区、传统村落中有序传承,延续着共有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

英歌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民俗舞蹈,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英歌在国内国际社交媒体频频“出圈”,不断掀起“英歌热”。图为2025年7月19日民族舞剧《英歌》在四川大剧院演出剧照。 广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浸润人心。凝心铸魂,需要传承基因、赓续血脉。2025年7月19日晚,民族舞剧《英歌》在四川大剧院震撼上演,传统英歌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昂扬的爱国基调、跌宕的故事情节,牵动观众心弦。总编导之一的钱鑫介绍:“如何深入挖掘英歌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并进行舞台化呈现,是我们一直思考和努力攻破的课题。”

在每年木棉花盛开的3月,名为“英雄花开英雄城”的红色文化活动在广州如火如荼展开。专题展览、情景短剧、沉浸式演出等系列活动精彩呈现,推动城市精神的创新表达与传播推广。

近年来,广东将弘扬岭南文化与传承革命文化、激发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打造红色文化宣传品牌,创作电视剧《珠江人家》、音乐剧《广交天下》等一大批展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文艺作品,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气象。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交流互鉴。深化交流,促进互学互鉴、美美与共。广东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广东主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依托岭南文化的国际传播优势,以文为媒,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广东是移民出洋最早、人数最多的省份,有近3000万海外粤籍侨胞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时,高度肯定华侨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

“侨批”是华侨华人寄往家乡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承载了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家国情怀,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广东做好“侨批”史料研究挖掘,推出民族歌剧《侨批》等文艺作品,推动“侨批”历史文化展出海展览,以“侨”为桥,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岭南文化,熠熠生辉,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新时代新征程,广东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奋力推动岭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广东力量。


01 09月

2025-09-01 18:00:22

浏览24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展新就业形态须强化法治保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