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在庆祝沙市区第41个教师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在庆祝沙市区第41个教师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委书记卢永桢,沙市教育2025年9月11日发布。公开渠道可见作者1982年生,长期任职武汉市,2024年调任沙市)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在沙市区奋力冲刺千亿城区、建功支点建设先行区的关键时期,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与大家见面,致敬师者微光。

去年的今天,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全面动员令。一年来,全区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教育大会部署。同频城市发展,下好均衡布局、扩优提质的“先手棋”;厚植教育根基,共绘铸魂强师、立德树人的“新图景”;谋局未来发展,点燃实验区创建、数字化转型的“强引擎”。在人民群众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盼中,沙市教育正朝着“荆州一流、湖北知名、全国知晓”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教育强区建设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果,都离不开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耕耘在全区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我很受启发。二中的赵嘉林校长谈到办好教育需沉心于课堂教学的研讨,潜心于学术课题的钻研,醉心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静心于立德树人的培育;区实验小学的陈如影书记面对“荆州一流、湖北知名、全国知晓”的时代考卷,以“三维生活”破题,以“双品引领”解题、以“未来视角”立题,有思考、有亮点;锣场学校的孙金平副校长,扎根乡镇教育多年,以共生文化为内核,着力办有灵魂的乡镇学校,点亮学生的成长心灯;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的程圣容副校长,用爱心和责任心打破偏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北京路三小的黄薇老师现在轮岗在岑河小学任教,做用心的耕耘者,做爱心的守护者,做积极的共建者;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文昌敏院长,聚焦区域教育质量建设,重点谈到以建设全面的质量、绿色质量来提高质量的成色。大家都讲得很好。

最近我常在想,什么是好的教育?在我们沙市,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领域,而是要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沙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教育的支撑。当前,我们正实施教育强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学校的建设与改造,设备的更新和升级,都只是我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是我们沙市教育的每一位教师。

站在教育强区建设的关键节点,前有“从优质均衡向卓越跨越”的时代命题,后有“服务千亿城区发展”的民生期盼,我们作为沙市教育和沙市发展的时代答卷人,教育何为,教师何为?我谈三点思考,和大家作个交流。

一、以“荆州一流、湖北知名、全国知晓”为靶心,让教育目标既“跳起来够得着”,更“干出来见成效”

荆州一流、湖北知名、全国知晓,这三句话,是在去年43所学校校长座谈会上,校长们提出来的。

冲刺“荆州一流”,要当仁不让做“领跑者”。在荆州教育版图上,沙市教育必须扛起“领跑者”的责任,把“荆州一流”的目标转化为家长看得见、社会信得过的成果。在办学质量上,要始终以“五育并举”为导向,深耕教学改革,严把质量关口,确保中小学各项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始终处在荆州第一梯队,让“沙市教育质量”成为家长放心选择的“硬名片”;在师资建设上,要持续搭建“名师孵化”平台,完善教师培养、评价、激励体系,培育更多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让“沙市教师”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民生服务上,要直面“择校热”、“课后服务不贴心”等群众关切,通过集团化办学、优化师资配备,让“在家门口上好学”从愿景变成每一个家庭的共识。

攻坚“湖北知名”,要敢闯敢试做“突破者”。跳出沙市看沙市,沙市教育要树标杆、抢先机、开新局。特色办学要“树起标杆”,荆州新城实验学校建设是我们的重要抓手,要以此为依托,聚焦科技教育特色,构建“科技+课程+实践”的育人体系,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改革试点要“抢占先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是我们的宝贵机遇,要整合区域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科技型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沙市科学教育走在全省前列;产教融合要“开辟新局”,沙市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要打破校地、校企之间的“围墙”,推动“普职融通”“科教融合”模式创新,让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课堂教学与科技创新深度联动,还要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沙市经验”,让更多人知道“优质教育看沙市”。

追求“全国知晓”,要善作善成做“先行者”。立足湖北、放眼全国,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接全国,敢闯敢试。沙市教育有着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传承,一直是全国、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近些年,我们又在集团化办学、思政课一体化、课堂“四学”策略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好做法,接下来要在深入总结、系统梳理上下功夫,把零散的经验变成系统的路径,把局部的探索变成可复制的模式,形成具有全国参考价值的“沙市方案”;要通过打造特色项目、培育示范典型、加强品牌宣传,让沙市教育走向全国,让更多人因为教育而记住沙市、选择沙市。

二、以“风清立雪,励耕求真,石破天惊”为底色,让教育初心既“守得住纯粹”,更“扛得起担当”

“风清立雪,励耕求真,石破天惊”,这十二个字,大家非常熟悉,这是我们区属几所初中的校园文化表达,恰好从三个不同维度构筑起沙市教育守护初心、践行使命的精神底色。

对沙市教育而言,“风清立雪”是我们必须守护的精神底色,核心在于守住教育的“纯粹性”。一方面,要为教师营造心无旁骛的育人环境,通过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减少非教学类事务干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沉下心来研究教学、专注育人,杜绝功利化、商业化对教育的侵蚀;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打造健康成长的生态空间,摒弃“唯分数论”的片面导向,关注学生品德修养、身心健康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这份纯粹,既是家长群众对“好教育”的期待,更是我们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基石。唯有守住纯粹,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享有成长出彩的机会。

“励耕求真”是我们必须践行的行动准则,关键在于摒弃“虚功”、聚焦“实效”,把教育的功夫下在实处。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引导教师深耕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创新到教学效果评估,每一个环节都要紧扣学生需求与学科本质,杜绝“形式化备课”、“表演式上课”;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推动教师把精力用在学生身上,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习惯养成与价值塑造,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无论是课程改革的推进,还是教育科研的开展,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检验标准,让每一项教育举措都能落地见效、惠及师生。

“石破天惊”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改革担当,重点不在于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而在于敢于打破常规束缚、勇于在关键领域创新破局。当前,沙市正全力冲刺千亿城区目标,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办好”,更要主动“有为”。要打破“普职壁垒”,推动普职融通模式创新,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要打破“校际边界”,深化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共享;要打破“传统教学习惯”,积极拥抱数智化教育,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这种“石破天惊”的担当,体现在面对教育难题时不回避、不退缩,体现在服务区域发展时敢探索、敢作为,最终要让教育成为沙市冲刺千亿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区域培育更多适应产业需求、能担发展重任的优秀人才。

三、以“专、精、特、新、优”为路径,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推动教育强区建设走深走实

一是突出“专”,聚焦优势领域筑根基。水桶理论中的长板,是我们的底气,教育不需要削长补短,而是要让长板更优。我们要持续在科学教育、艺术特色、体育项目等方面深耕发力,打造一批在荆州乃至湖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项教育品牌,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优势。

二是追求“精”,打磨教育品质提内涵。要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链条,以细节突破推动教育品质持续升级。开展“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磨课大赛”等活动,推出“定制化作业包”,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行“一生一档”精准管理,为每一位学生尽量提供更为适配的教育服务,推动沙市教育内涵品质实现质的提升。

三是彰显“特”,打造地方特色树品牌。深度挖掘沙市“工业重镇、滨江之城、非遗之乡”的独特资源,将地方文化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教育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沙市纺织、机械等工业历史底蕴,组织学生走进工业博物馆、本土龙头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感受城市产业发展脉络;结合沙市滨江生态优势,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与家国情怀,推动全区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特”的办学格局,让沙市教育更具地域辨识度与文化感染力。

四是鼓励“新”,创新育人模式拓路径。打破传统教育边界,以全学段贯通式培养创新、科技体育艺术特色人才培养为学生成长开辟更多新路径,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五是力争“优”,提升整体水平谋长远。真正推动沙市教育从“单点突破”向“整体跃升”转变,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评估倒逼改进、以数据推动优化”;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切实缩小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却需要只争朝夕的担当;教育不是孤军奋战的旅程,更需要众志成城的奋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站在新的起点,希望全区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卓越的业绩,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冲刺千亿城区、建功支点建设汇聚生生不息的教育力量!

最后,祝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14 09月

2025-09-14 09:48:47

浏览1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营造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的最优生态 从“文旅荒漠”到“现象级IP” ——“渡·阴山”文旅品牌破圈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