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
来源:《党建研究》2025年第4期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
倪岳峰(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
来源:《党建研究》2025年第4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充满深情、寄予厚望。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工作期间,与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考察河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和科学行动指南。河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折不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河北落地落实,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新篇章,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施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必须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京津冀协同发展造福人民。河北坚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建立与京津更为紧密的对接协作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
产业协作带动群众增收。充分挖掘河北丰富的文旅资源,持续叫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绿水青山正在变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积极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康养产业加快发展,既解决了京津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增加了河北本地群众的就业机会。针对京津市场需求,培育“河北福嫂”、“河北净菜”等品牌,提高了务工人员收入,我省主要菜篮子产品在北京市场份额占比超过40%。
教育和医疗协同走深走实。深化区域内高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合作,积极引进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314所京津中小学与河北开展合作办学,29所京津高校与我省骨干大学实施合作项目。累计建成京津冀医联体115家,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范围不断扩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惠企利民。携手京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整合政务资源,打破隐性壁垒,三地105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推动京津冀协同立法向社会民生领域拓展,同步出台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实现在人力资源、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跨省通用、一卡多用,极大便利了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河北牢牢把握雄安新区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认真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努力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就业创业引导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雄安新区三县及新建片区开发专项岗位、辅助性岗位,近两年兜底帮扶群众就业1.7万人次。聚焦回迁群众、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建筑、智能楼宇管理、无人机驾驶、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推行“政府主导+市场化管理”零工服务模式,常态化组织开展招聘活动,新区原有居民就业总体稳定。
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引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首批疏解高校加快建设,2023年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史家胡同小学、雄安北海幼儿园已经开学开园,雄安宣武医院已经开诊。积极打造“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场景,交通不堵车、林荫停车场、小型足球场等建设取得新进展。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候鸟天堂”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精心抓好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做好群众回迁安置工作,15万群众喜迁新居。坚持先立后破、分类施策,统筹传统产业转移升级和高端高新产业植入,积极推进周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雄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新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河北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着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精准办好民生实事。持续谋划实施年度20项民生工程,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9.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加强教育、医疗、育幼、养老等公共服务,加快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关心呵护“一老一小”,2024年新增普惠托位5414个,适老化改造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4万余户。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稳步推进社保提标,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024年末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分别达到5511.6万人、833.2万人、1179万人,分别比年初增加34.4万人、18万人、25.5万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动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关心关爱困难群众,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组织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持续增加,所有设区市连续3年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名,人民群众享受到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由多年来的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一大批创业者、奋斗者来到河北,扎根河北。
四、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河北地处京畿要地,维护安全稳定责任重大。我们坚持以人民安全为目标,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法治河北。
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加强预警监测,加大有奖举报力度。2024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数量同比下降17.6%、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1.6%。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再接再厉抓好2023年夏季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1200余个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实施了一批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重大水利工程,提高了整体防洪能力。统筹安排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2024年入冬前全省灾损农房修缮加固重建任务全部完成,确保了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制定实施《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跟进开展执法检查、应急演练,2024年实现安全度汛。创新实施全国首单综合巨灾保险,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保障。
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和下访接访制度,充分发挥机关下沉工作队作用,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强化社会治安总体防控,全面加强公共场所安全防范,切实守护人民的幸福安宁。
五、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河北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优化净化,党心民心更加凝聚。
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三个务必”,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和纠治“四风”,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大力精文减会,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兴调查研究,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使各项决策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认真办理回复网民留言,拓展联系群众渠道。采取更加精准有效举措为群众排忧解难,创新开展“爱心爸妈”志愿服务,3万多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得到帮扶。增设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手语视频功能,为全省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统筹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深入宣传落实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努力把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
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探索推行招标投标领域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的“双盲”评审改革,有效遏制了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等行为,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公平公正就在身边。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聚焦“校园餐”、农村“三资”、医疗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从严查处一批典型案件,有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
2025-05-03 22:01:0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