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开工岂能搞“数字政绩”(纵横)
项目开工岂能搞“数字政绩”(纵横)
张双双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8日第09版)
不久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一些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中盲目攀比,数据不实。有的高新区2025年春季集中开工的35个项目中有6个为重复项目,个别县区单个项目反复开工3次。
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初衷是为了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审批、办证等流程问题,便于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然而,部分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却变味走样:有的用潜在项目来充数,让在建项目再次开工,将项目二次包装,只为数据好看;有的盲目夸大投资额,实际投入却大打折扣;有的大搞开工仪式,会场布置得气派,只图个表面热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最看重的是实物量和开工率,如此本末倒置,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耽误发展时机。
把抓项目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造数据、讲排场、做表面文章上,本质是政绩观错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这其实是某种程度的“唯数据论”,以数字为亮点,把数字当政绩。互相比较的压力之下,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给发展套上了无形枷锁,导致有些地方不关注质量,盲目上马粗制滥造的项目;不考虑对地方经济的实际带动效果,产业协同发展沦为空谈,群众也无法从项目中受益。长此以往,会陷入“重数字、轻实效”的不良循环。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口号喊得再响亮,实际却只抓数据、抓形式,自然见不到实效。
重复项目等于空项目,反复开工等于白开工。发展经济、推进项目,必须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要跳出“唯数据论”的窠臼,谋深谋实一批具有牵引性、标志性的高质量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以更务实的作风和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真正做到项目签约即落地、落地即开工。
开工只是开始,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才是关键。应以钉钉子精神紧盯项目建设全周期,强化动态跟踪和过程管理,及时协调解决施工难题,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树立实干导向,主动靠前服务,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抓项目落实上,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才能让投资者放心、创业者舒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摘编自《湖北日报》,原题为《反复开工等于白开工》)
2025-05-08 07:11:4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