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围墙”更要破“心墙”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拆“围墙”更要破“心墙”
发布时间:2025-05-12作者:王志高
“五一”假期,甘肃敦煌、重庆荣昌、江苏东海等多地政府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提供平价餐饮服务。敦煌的18道早餐、20道正餐自助,荣昌的“小碗菜”地方风味,衢州的“鲜辣套餐”,深受游客好评。开放食堂背后,是政府资源开放的一次集体实践。从停车场到厕所,再到如今的食堂,机关大院的“围墙”正在物理意义上被打破,但要让这一惠民举措常态化,还需进一步拆掉观念上的“心墙”。
机关食堂对外开放,表面看是解决游客吃饭难的便民之举,实则是对公共资源属性的重新确认。政府办公楼、食堂、停车场本质上是公共资产,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这些资源被默认为内部福利。如今多地主动开放,既是对公众权利的回应,也是政府角色的转换。公共机构本就不该是高高在上的“衙门”,而应是服务民生的“便利店”。敦煌将食堂开放与景区门票挂钩,衢州搭配特色产品展销,更显露出地方政府借机推广旅游经济的巧思,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短暂假期的开放仍带有节日限定的试验色彩。舆论场上不乏疑问:为何只在游客扎堆时开放?本地居民日常能否享受?机关食堂的运营成本是否挤占公共预算?这些问题直指政策可持续性的核心。事实上,机关食堂的开放绝非“开门摆摊”那么简单,它涉及食品安全监管、市场公平性、财政补贴透明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例如,若机关食堂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服务,是否会对周边餐饮业形成挤压?若长期开放,人力与物资成本如何分摊?这些都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而非一时兴起的“政绩快闪”。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破除特权思维的惯性。某些地区开放食堂后,工作人员区别对待游客的新闻时有曝出;也有群众反映,部分机关食堂虽开放,但需繁琐登记,体验感大打折扣。这些细节暴露出,少数公职人员仍将公共资源视为特权。要真正实现共享,必须从观念上革除官本位思想,将开放视为政府服务的标配,而非“亲民秀”的临时道具。
从国际经验看,政府资源开放早有探索。如新加坡部分政府办公区配套食阁全民共享,美国加州等州议会大厦餐厅通过安检即可用餐,日本东京都厅食堂更因性价比成为旅游攻略推荐点。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开放是常态而非例外,规则透明且一视同仁。反观国内,我们不妨以“五一”试点为契机,推动更多地区将临时开放转为固定机制。例如,可将机关食堂纳入城市“十分钟便民生活圈”,工作日供职工用餐,节假日服务公众;或借鉴衢州“特色展区”模式,将其发展为宣传地方文化的窗口。
“围墙”易拆,“心墙”难破。机关食堂开放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多几个吃饭的地方,而在于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当公务员和游客同桌吃饭,当“神秘”的机关大院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具象化的平等互动,或许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增进社会信任。期待未来,“政府食堂见”能像“网红餐厅打卡”一样自然,那才是公共服务本该有的样子。
2025-05-14 10:12:2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