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特色名片“长红”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让乡土特色名片“长红”
发布时间:2025-07-07 作者:陈晓琪
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品牌势能、发展动能,把乡土特色“名片”转化为群众增收的“票子”、产业壮大的“梯子”、文化振兴的“旗子”
当贵州“村超”结合独特的地域文化点燃12亿旅游消费,当陕西袁家村凭借地道的关中民俗魅力吸引数百万游客奔赴——乡土特色正在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响亮“名片”。如何让乡土特色名片避免“昙花一现”的宿命,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持久引擎?要在党组织这个“主心骨”上找支撑,在党建引领这个“关键点”上做文章,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品牌势能、发展动能,把乡土特色“名片”转化为群众增收的“票子”、产业壮大的“梯子”、文化振兴的“旗子”。
当前,一些地方陷入“流量焦虑”,跟风造景“网红”打卡点,生硬嫁接他乡模式,“千村一面”同质化严重,不仅造成“审美疲劳”,也透支了群众信任和本土文化的元气。要避免“空壳式名片”,必须深挖本土文化基因,构建具有精神内核的文化根系。许多地方探索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党员、乡贤和村民组成文化资源整合小组,梳理乡村文化资源清单,常态化开展“红色村史讲堂”“民俗文化夜校”等活动,通过党群共建的方式推进文化认同再造。比如,贵州部分村寨建立由支部统筹的“口述史采集库”和“非遗共建档案”,将群众熟知的乡土故事以音视频等数字形式传播出去,让本地人更有文化自信,也让外来客感到“文化真”,为乡土特色“塑形”更“铸魂”。
乡土名片要“立得住”,关键在人。要发挥基层党组织“聚人、用人、育人”的优势,打造人才与特色产业同频共振的共赢格局。一方面,依托乡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台,引进营销、技术等专业人才驻点指导,培养本土懂文化、善经营、会传播的新农人,建立“返乡青年人才库”“驻村专业指导队”等,将创业青年、乡贤骨干、新媒体从业者等纳入重点培养支持范围,鼓励他们担任村级宣传员、文旅策划员、运营顾问,形成“人兴村兴”的内生循环。另一方面,强化党组织在资源整合与要素配置中的“中枢”作用,由支部牵头,引导合作社培育特色产业,支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路径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高体验性的特色产品与服务,让乡土名片可感可触,做到乡土文化有人讲、特色产品有人推、村庄品牌有人建。
筑牢组织根基,提升统筹发展与持续运营能力。乡土名片是持续建设、动态更新的过程。必须发挥好党组织“把方向、谋全局”的统筹作用,一些地方推动“支部共建、产业联动、村企协作”,将乡土特色主动融入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中,通过资源整合、品牌联盟、线路串联、客源互送等方式扩大“朋友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集群效应,推进乡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将特色项目纳入村级集体经济盘子,将品牌设计、活动运营、流量转化等职能专业化、常态化管理。村“两委”则担任“产品经理”角色,既定方向、控质量,也组织群众参与贡献金点子,及时进行升级迭代,让乡土特色名片始终保持新鲜感。
2025-07-07 11:52:5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