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用活乡镇党校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办好用活乡镇党校
发布时间:2025-08-01 作者:缪亚涛
(作者系安徽省金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指出,要规范和加强乡镇(街道)党校、现场教学点和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用好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农村党员基数大、涉及面广,开展培训轮训面临成本高、负担重等现实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乡镇党校托底作用,努力将乡镇党校建设成为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增长本领的“加油站”、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突出系统规范,强化实体建设“基础支撑”。要构建“阵地稳固、管理精细、保障有力”的培训体系,让农村党员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健全组织架构“联动链”。落实“属地领导管理、县委党校指导、组织部门督导”原则,明确乡镇党委建好党校、管好党校、办好党校的主体责任,由乡镇党委书记任校长,县委党校为每个乡镇党校配备1名专业教师挂任副校长,全程参与班次设计、教案审核、教学组织实施等业务指导。组织部门实行清单化管理,压实各方责任,杜绝“挂牌式”办学。打造阵地建设“综合体”。坚持“因地制宜、功能整合、一校多用”原则,充分依托乡镇现有会议室、多功能厅等,通过硬件改造升级拓展教学功能,满足农村党员就近培训需求。支持鼓励乡镇对辖区内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农村党建等方面工作案例、场景进行重点开发,打造成为现场教学点、实训基地以及参观研学路线,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与吸引力。压实制度运行“硬约束”。落实财政经费保障和管理机制,将党校支出纳入乡镇财政预算,规范经费使用程序和范围,确保教学有序开展。制定科学考核指标,将乡镇党校运行情况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年度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倒逼乡镇党校建设提质增效。
推动专兼结合,激活师资队伍“关键力量”。要打造专兼结合、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基层党员听得懂的语言,确保党的政策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择优入库一批。从本地高校学者、党校专家、业务骨干、党政领导干部等中遴选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建立“讲师库”,颁发聘用证书。建立教学效果综合考核评估机制,组织学员对入库教师授课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实行“动态调整”,保障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本地培养一批。从乡镇干部、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本地人”中选拔培养能扎根乡土、熟悉乡情,用“乡音土话”讲述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的讲师。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特色产业、基层治理等,开发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剖析等精品课程,有效破解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水土不服”困境。每年依托上级党校、高校等资源,开展“理论素养+授课技巧”专题培训,持续提升本土讲师教学实践能力。县乡共享一批。推动县级党校优质师资下沉乡镇、乡镇本土讲师走进县级课堂,既发挥县级党校的理论优势,又充分挖掘乡镇实践经验,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师资发展新局面。
立足基层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精准供给”。要以农村党员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打造“政治课堂”。要设置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党建、党性修养等课程模块,实行专题辅导、研讨交流、主题党日等,运用“微党课”“情景教学”等形式,让农村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得到锻炼、政治思想受到洗礼。打造“技能课堂”。要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开设实用技术、电子商务、基层调解等一批农村党员“喜欢听、能听懂,可实践、能运用”的特色课程,组织学员到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开展实践锻炼,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领。打造“实景课堂”。依托当地红色遗址、产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资源,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体验”的现场教学点。开发“行走的党课”“红色研学”“重走红军路”等特色课程,让学员在行走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在实训中提升能力素质,实现从“被动听”到“主动悟”的转变。
(作者系安徽省金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8-01 16:05:08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