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园区改革再深化能级再提升 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来源:扬州通讯
加快推动园区改革再深化能级再提升
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市委书记 王进健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园区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园区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工作要求,盘点上半年全市各类园区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不足,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加快推动各类园区改革再深化、发展再提质、能级再提升,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一、认清形势、看到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发展。在首批国家级经开区设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国家级经开区的作用和地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并强调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2021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开发区和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都明确了目标,指出了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
开发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中地位突出、作用显著。每年,相关部门机构也会对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进行评分排名,目的也是为了激励各个开发园区争先进位、奋发进取,进一步发挥园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江苏的园区经济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创造了全省50%的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的固定资产投资,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是全省扛牢“挑大梁”责任的重要根基。
我市园区建设起步较早,经过多年接续发展,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主要表现为发展更加集聚,2024年,全市11个省级以上园区GDP占全市的36%,工业开票占全市的6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75%,新签约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1个,占全市的89%。布局更加完善,宝应、高邮和江都3家高新区正式获批“省级”,全市省级以上经开区和高新区总数增加到12家。机制更加健全,近年来我们围绕园区发展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监测体系和考评体系,健全了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工作机制。可以说,园区对于全市发展大局的地位进一步彰显、作用进一步提升,园区工作也更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中之重和重要抓手。但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国省一流园区,全市园区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与经济发展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营商环境主窗口的定位还不匹配。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发展中的差距、看到与先进的差距、看到与“主战场”“主引擎”“主阵地”“主窗口”等园区定位的差距,从而激发大家奋起直追、奋发有为的冲劲和闯劲。我们要把园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高的定位谋划发展,以更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以更足的干劲推动发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锚定目标、担当作为
每个园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但总体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走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前列,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贡献。在规模体量上,全市省级以上园区GDP占比要提升至50%以上,到2026年专业产业园区要努力实现工业开票、工业入库税收占全市总量60%左右,为全市“十五五”期间迈入GDP万亿之城提供坚强支撑。在发展贡献上,各级园区要努力实现“两个明显高于”: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开票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既要明显高于市均,也要明显高于所在板块的平均增幅。在争先进位上,省级以上园区都要对标一流,明确省内同类园区的追赶目标,在全国全省排名实现持续突破。具体来说:
一是国家级园区要扛起“头雁担当”。两个国家级园区要在全市园区发展中走在前、做示范。扬州经开区要锚定跻身全国前50、全省前10以及GDP破千亿等目标不动摇,在经济体量和发展质量上都要走在最前,切实以园区的“首位标准”扛牢“首位担当”。扬州高新区要注重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争创全国乃至全球更有影响力的产业链和“链主”企业,推动规模总量、发展份额和创新水平快步跃升,真正扛起园区“挑大梁”责任。
二是省级经开区要提速“争先进位”。总的要求就是省级经开区要放眼全省比学赶超、提升位次,加快形成“123”发展矩阵,即:维扬、江都经开区要尽快跻身全省“10强”,高邮、仪征经开区要尽快迈进全省“20强”,宝应和广陵经开区要尽快进入全省“30强”。其中,宝应经开区要在提升能级、提高贡献上加快突破;高邮经开区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仪征经开区要注重延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产业链条,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江都经开区要在推动产业高科技、高附加值、价值链高端等“三高”转型上重点发力;维扬经开区要在开拓新增量上加大力度;广陵经开区要用好省级中外合作园区招牌,统筹做好项目招引、风险出清、资源盘活等重点攻坚。
三是省级高新区要壮大“创新动能”。高新区应该是全市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各省级高新区往往更加贴近中心城区,对于创新项目、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集聚更有优势,要用好优势进一步彰显“高”“新”特质。其中,高邮高新区、杭集高新区要注重主导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培育并重,通过引入高端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抢占新的赛道。江都高新区要依托“龙川科创走廊”建设,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形成更高层次的产业集聚。宝应高新区作为新设立省级园区,要坚持高点定位,尽快理顺体制机制,组建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团队,确立重点发展目标、产业主攻方向和具体载体抓手,努力实现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一个大变化。
四是专业产业园区要争当“发展尖兵”。市委设立专业园区的初衷,就是希望专业园区能够深耕产业,通过产业链条的强链补链延链,真正实现同一类产业的集聚发展。各地要更加重视专业产业园区发展,坚持高位推进、配强干部,实打实地定目标、抓推进、攻项目、聚资源,通过一个个产业园区的竞相比拼,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局面。
三、突出重点、奋力攻坚
在具体推进落实上,各个园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标对表国省关于园区发展的政策文件,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把确定的重点目标、重要工作、重大项目抓实抓好,这里再强调几个重点:
一要持续做大产业规模。产业是园区发展的立区之本。每个园区都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从细分领域中确定主攻方向,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集聚度、集群度。今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要冲刺万亿大关,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要迈上2000亿台阶,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500亿元,13条新兴产业链中百亿级产业链达10个,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氢能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力争实现突破性进展;到2026年,各专业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要达到60%左右。一是抓紧落地在手项目,按照11月底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年投资完成率达120%的目标,加快推进列省和市级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抓好新的重大项目招引,全力完成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00个的年度目标,力争在50亿元、100亿元重特大制造业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三是抓好现有企业的服务保障,各地都要认真梳排、深入挖掘现有企业的增长潜力,紧盯重点企业特别是在全国全球布局的大型企业,做好联络对接和跟踪服务,争取更多优质项目、高端产线和研发机构落户园区。
二要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生态营造、创新人才引进上下更大功夫,特别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上,各园区要抬高工作标杆,以更大贡献不折不扣推动完成全市有效高企突破3000家的年度目标。要紧密对接创新需求,注重发挥创新人才和创新场景对创新主体的集聚作用,做好创新团队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要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绿色低碳是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刚性约束,明确GDP能耗、碳排放强度、PM2.5浓度等指标考核,补齐工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对新上项目新建厂房提升绿色准入标准,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省级以上园区加快完成循环化改造。要加强标杆引领,对接国际规则加快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试点建设,对标国内先进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
四要持续提升开放质态。坚持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外资扩量提质,坚持招新量与挖存量并重,全力推动园区使用外资占全市总量提升到80%以上、占所属板块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85%以上。推动外贸培优育新,省级以上园区要加快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促进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力争园区外贸规模占全市总量80%以上。推动载体做大做强,加快中欧(扬州)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德欧(邗江)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步伐,把扬州港、综保区打造成园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推进“综保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区区联动,进一步放大“综合保税”政策效应。需要强调的是,各类园区要主动“走出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重大战略,主动对接上海、苏南、粤港澳等重点地区开展园区合作。
五要持续深化园区改革。改革是园区发展的主动力。要坚持集中精简、灵活高效的原则,构建“小而精”的管理机构和“大而专”的运营公司。要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导向,加快健全完善管理团队、招商团队和投资机构。要加强要素和服务保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保姆式”“帮办制”等服务,帮助企业排除障碍、专注发展。
四、提升能力、压实责任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发展倾注了更多资源、寄予了更多期望,对园区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大家要珍惜平台、珍视机遇,凭实绩说话、以能力制胜,共同扛起园区发展的重任。
一要配强园区干部。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和公司一定要配备专业加敬业的人才,配备懂行业、爱学习、敢担当的人才,坚决杜绝把园区当作安置干部、享受待遇的地方。专业产业园区要突出高位推动,负责人原则上要由镇街主要负责人兼任。
二要做好跟踪服务。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从“一切有利于园区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服务保障,用实际行动提升园区和企业的满意度。发改、商务、科技、工信等职能部门要强化指导,特别是在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工作中,要帮助园区加强项目研判筛选,确保落户园区的项目质态更优。
三要加强考核评价。省级以上园区要对标对表国省指标体系,专业产业园区要在市级层面建立更加完备的监测评价体系,要把对园区的考核评价同园区干部评价和使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考出压力、评出实力、增强动力,持续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四要锤炼过硬作风。要加强学习,园区干部要摆脱行政意识,增强产业意识、项目意识、服务企业的意识,提升与企业家打交道的能力,时刻保持对产业动向和企业发展的敏锐性。要快速响应,对企业的诉求要第一时间回应,对承诺的事情不折不扣完成,对定下的目标千方百计实现。
总之,希望大家坚定信心、看到差距,认清形势、锚定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园区发展有声有色、推动园区经济升级进位,以实干实绩不负重托、争作贡献。
(本文系2025年7月25日市委书记王进健在全市园区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讲话摘编,标题为编者所加)
2025-08-21 07:42:0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