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起点而非终点(纵横)
“体验”是起点而非终点(纵横)
陈立民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1日第05版)
近期,不少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对新就业群体进行体验式调研。以外卖骑手为例,因超时扣款而手心冒汗,发现外卖洒漏而焦虑不安……这些切身体验,远比文件中的字眼更具穿透力。
“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躬身入局方能洞见真相。许多工作,尤其是一线实务,若不身体力行,可能难以触及真实痛点。这正是“换位体验”的意义所在:让视角侧重“参与者的共情”,更容易消弭制度设计与民生体感之间的“温差”。这无疑也是干部作风转变的生动缩影。不少地方干部在亲身调研过后,出台了一些针对性举措,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
然而,肯定之外亦有思考。随着公众对社会治理的期待不断提高,对于此类调研的关注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调研若仍停留在“沉浸体验”或“个体示范”层面,往往难以满足公众的更大期待。其一,干部们数周或数月的“角色换位”,虽感受到了不同职业的艰辛,但可能难以触及平台算法规则、职业发展天花板等结构性难题。事实上,调研的价值不在于“体验过什么”,而在于“要解决什么”。其二,若调研止步于“感动”,可能导致后续相关举措偏向感性而失之偏颇。因此,体验式调研既要“沉下去”,更要“跳出来”。比如,一些地方在“穿透式调研”之后,并非仅出台针对外卖骑手的补贴政策,而是联动交通运输部门优化配送路线、推动平台改革奖惩机制,这是从个案观察走向系统治理的体现。
此外,还要注意一种现象。当体验式调研过度集中于特定群体,无形中可能遮蔽更广阔的现实角落。留守老人的孤独、建筑工人的安全风险、货车司机的权益保障……不同群体的难题,都是社会治理的考题。值得追问的是,那些难以被“角色换位”的群体,他们的遭遇如何被看见?如何以解决个性问题为契机,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体验”是好的起点,但并非终点。体验式调研的价值,在于真正成为改善民生的催化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更多超越“体验”的系统性改进,让每一次“身体力行”都转化为推动社会治理的持久动能,书写更深刻有力的民生答卷。
(摘编自《新华日报》,原题为《体验式调研,期待更在“体验”外》)
2025-08-21 07:57:36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