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保持我国制造业合理比重是个重大问题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求是》2025/22

保持我国制造业合理比重是个重大问题

肖贵玉

作者:上海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制造业都长期保持在合理比重。美国制造业在1930—2000年长达70年的时间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在20%以上,1945—1955年期间更是占据全球制造业“半壁江山”,2008年后实施“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尽管效果不佳,制造业依旧保持着一定国际竞争力,尤其在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和重要基础材料等领域仍处在领先地位。德国制造业在2000—2023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维持在‌20%—23.5%‌之间,具有较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体系化优势。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制造业2000年后占GDP比重长期稳定在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那些在制造业富国之后主动采取“去工业化”的国家,不仅制造业陷入衰退,而且动摇了整个经济的根基。比如,美国在1990—2010年间制造业比重从22%下降到13%,制造业大规模缩减,引发贸易逆差扩大、贫富分化加剧等突出问题。又如,英法两国作为欧洲老牌工业发达国家,2024年制造业比重均不到10%,受制造业衰退、空心化影响,经济增长乏力,活力动能不足。再比如,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未能形成强大的工业竞争力,导致经济缺乏韧性,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去工业化”后,重新推动“再制造业化”,但难度极大。可以说,一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经济越有能力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工业化技术积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越稳固。

从国内实践看,我国制造业呈现从基础薄弱到全球领先的跨越式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目睹旧中国的悲惨境地,深知我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是工业技术落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把工业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规模体量迅速壮大,工业增加值1992年突破1万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我国工业全球占比达到21%、首次超过美国,2012年突破20万亿元。新时代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和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4.9%,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超过1亿,约占全国就业人口总量的14.2%。根据已有研究,每增加1个制造业装配线岗位,能带动增加6个供应链岗位以及3个其他行业岗位。实践充分表明,“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举办开幕式暨主旨演讲、重大项目对接、“十四五”制造业发展成就展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大会发布等活动。图为开幕当日,观众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从强国目标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对实现强国目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制造业能够推动形成相互结合、相互加持、相互促进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强大的制造业能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产业安全,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供给,是维护经济独立与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和集中体现,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是大国博弈中不可替代的战略资产,是争夺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决定性因素;四是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强大的制造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阶梯,许多重大技术创新都始于制造业,进而延伸到其他行业,而且制造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领域,制造业与新技术融合将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能;五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制造业保障了基本民生需求,有较强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传统经济学认为,随着一国经济体量增大,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是普遍经济现象。从“十二五”时期起,我国工业比重逐年下滑,从2011年的40%下降到2015年的34.1%,“十三五”时期下降到2020年的30.9%,“十四五”时期进一步下降到2024年的30%,对应的制造业占比从2017年的29.3%下降到2024年的24.9%。我国制造业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基本符合工业化理论和实践规律。但要警惕的是,这一比重不能下降过快,也不能降到过低水平,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制造业比重问题,早在2018年就指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却已出现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快下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之后,总书记多次提醒我们对制造业比重的变化要有正确认识。总体看,我国制造业体量大、门类全、供应链广,防止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既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作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战略部署。“十五五”时期,保持我国制造业合理比重,既要重视量的合理增长,更要重视质的有效提升,在推动发展实践中处理好下面五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培育新动能和转换旧动能的关系。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存短板,特别是在半导体、高端精密仪器、航空发动机等新兴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如集成电路在关键设备、高端芯片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对薄弱。一些传统企业转型动力不足,生产经营体系仍存在路径依赖,制约传统产业更新的症结,不仅在于企业缺想法、缺能力,还在于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

处理好培育新动能和转换旧动能的关系,要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供给,加快“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及早实现核心技术自主自立。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群,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布局,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综合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壮大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强化规划布局,优化推进机制,加强技术攻关,拓展应用场景,加快推动试点项目和高效产能落地。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第二,处理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目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尚有障碍,高端服务供给不足,202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31.5%,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领域高质量供给偏少,制造业对高端服务采购不足,有调研发现约50%制造企业无服务外购需求,采购多集中于物流运输;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够,先进制造业增值服务开发不足,特别是软件开发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不强,实体经济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信贷资源存在结构性错配,直接融资渠道依旧不畅。

处理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不断提升制造业各环节和全过程的创新性、技术性、先进性。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把握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找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加强融合应用场景建设,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共享制造、数字化转型、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第三,处理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尚有瓶颈。基础研究投入不够,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6.9%,相较美国的18%、日本的13%以及欧盟成员国的19%,尚有不小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2024年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10%,同期美国、德国高校专利转化率超50%,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实验室和技术报告层面,没有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市场主体创新地位不牢,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承担科技重大项目、获得研发资助和参与创新决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联合体建设还需深入推进。

处理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穴位”与“经络节点”上精准发力,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打通创新链技术到产业链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要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各类经营主体在创新中的市场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市场对技术方向、路线选择、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技术攻关,推动创新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领域集聚。

第四,处理好区域发展和产业协同的关系。从目前发展实践看,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任重道远,区域产业布局仍然存在“粘贴式”雷同现象,如多个地区不断吸引人工智能等热门产业,带来“过度竞争”、“抢跑道”情况,甚至导致供需失衡;区域招商政策“内卷式”竞争,多个地区以税收减免、土地特惠、厂房白送等相近优惠条件吸引企业,扭曲了市场机制,导致市场竞争秩序失范。

处理好区域发展和产业协同的关系,要构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制造业发展融合贯通,形成区域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韧性建设、协同发展。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区域实际,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优势各扬所长,把制造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制造业稳增长基石作用,切实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的关系。近年来,美西方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打压,对华经贸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导致我国不少制造业企业出口下滑;国际“脱钩断链”风险持续加大,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将中国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纳入“实体清单”,限制获取关键制造设备和软件工具。

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的关系,要坚持在‌自主前提下的开放,加速关键技术自主化,缩小技术差距,在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中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坚持制度型开放下的自主发展,注重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开放合作,不闭门造车,形成系统化“主动破局”路径,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中拓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述五对关系相互关联、相互嵌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统筹好这些关系既需要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也需要优化机制、加强多方联动;既需要技术创新、加强重点突破,也需要配置好各类资源,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当前,要抓住“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大契机,切实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作者:上海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16 11月

2025-11-16 22:27:35

浏览10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苏超”: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记“好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