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文化惠民篇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遴选范文 tao8090.com

来源:《求是》2025/16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文化惠民篇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人的需求丰富多彩,有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和不断提高的过程,物质需求是这样,文化需求也是这样。2003年7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时指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推动下,浙江深化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的探索与实践,引领人民群众在创造和共享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和共享精神文化财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对浙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浙江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也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惠民的系列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素材。

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保障,提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坚持把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深刻指出,“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他强调,“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作的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全面阐述了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指导思想、本质特征、根本方向、工作方针、重要任务、基本要求、内在动力和最终目标等八个方面,强调其价值指向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习近平同志还推动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他强调,“建立完善责任落实机制,使为民办实事工作真正形成长效机制,使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提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多样的、全面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全面的。21世纪初的浙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上升,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结构上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面对文化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并对如何满足、怎样满足这些需求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他要求,创作人员要深入生活,创造多样性作品,“不断提高创作人员感受生活、了解生活、提炼生活、引导生活的能力……创作出与时俱进、与民同心的优秀作品,唱响主旋律,体现多样性”。同时,习近平同志要求顺应经济多元化带来的文化生活多样化趋势,把精神文明建设好。他指出,“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习近平同志还要求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2004年8月24日,他在绍兴市调研时指出,“认真组织大众文化产品的创造生产,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多途径、多方面探索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高度重视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着力点“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上”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文化事业更是如此。2005年6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指出,浙江城乡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多数文化活动场所集中在县级以上城市,不少农村文化阵地存在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缺内容的情况,一些偏远农村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不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针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点要放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他要求“更多地考虑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还是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都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努力使农村的文化环境有较大改善”。2007年,浙江推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十一五”期末,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建起覆盖浙江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能力。

四、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涉及文化建设的规划布局、重大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政府投入、人才培育、科技支撑以及政府服务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其中,政府投入是基础和关键,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1世纪初的浙江,基层文化资源相对匮乏,部分经济发达市(县)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欠发达市(县)文化设施建设总体上相对落后,文化设施中“有馆无舍”、“无馆无舍”或“两馆同舍”的现象仍然较多,全省乡镇(街道)文化设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健全、不稳定。对此,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积极协调,予以保障。2003年7月18日,他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强调,“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投入……总的原则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但要调整投入结构和方式”。同时,他进一步指明政府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为重点,使其不断增强活力。增加投入,就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捐助,增加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对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确保了浙江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中,政府投入只增不减,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更加灵活,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省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支出有了大幅增长。2005年,浙江文化建设投入总额与“九五”期间5年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基本持平。

五、高度重视文化产品供给的优质性,提出“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既是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旨归,也是文化创造的源泉和动力。21世纪初,与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浙江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不论在总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2005年1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繁荣发展浙江文艺,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了“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他部署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还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召人,努力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浙江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了推动更多优秀作品的创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要求,“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切体验社会实践,深入思考社会生活,深深热爱人民大众,善于从浙江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现实中发现新题材,展示新形象,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组建的“钱江浪花艺术团”,把优质文化节目直接送到基层群众身边,20年间已送出5000多场演出。

六、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人民创造艺术,艺术属于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才能实现“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2006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出席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并致辞,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与经济发展交融贯通、相得益彰,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方方面面”,“人民创造艺术,艺术属于人民”。2003年11月24日,在浙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习近平同志谈到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提议下,2004年9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位九旬老人和一位五岁儿童代表浙江人民为艺术节鸣锣开幕,真正体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在这次艺术节“文华奖”的评奖中,首次将观众意见纳入评审体系,首次设立由观众投票产生的“观众最喜爱剧目奖”;这次艺术节近100万人次观众直接参与,各地同步上演6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

七、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提出“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浙江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特色的旅游精品”

人类文明是在大迁徙中发展演化形成的,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旅游产生灵感、产生智慧、产生文明成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正是在游历中写下了诸多不朽诗篇。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浙江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之作为赋能旅游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要求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2004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作出“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大决策,并全面阐述了“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坚持原则、重点任务和组织领导。他深刻指出,“发展旅游经济,不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对增进国家和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还提出“要以优秀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干,突出‘诗画江南,山水浙江’主题,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浙江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特色的旅游精品,打响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商贸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五张品牌”。随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分别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重视打造旅游精品》、《发展“无烟工业”也要可持续发展》等为题,进一步阐述了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打响文化旅游品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等观点。

文化惠民工程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推动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文化惠民作为浙江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在省域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文化惠民的理论思考、战略部署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也深刻启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在文化领域就是坚持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因此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性,把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根本宗旨;坚持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均衡性,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都能享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优质性,将“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作为文化惠民的主要着力点,打造更多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坚持创新性,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完善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执笔:陈广胜


18 08月

2025-08-18 18:55:26

浏览12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