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
好干部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
程晓宇 字数: 1600
《 学习时报 》( 2025年09月24日 第 01 版 )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好干部划出了清晰的标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责任是事业所赋、使命所系、本职所在,是忠诚品格、为民情怀、担当精神的体现。“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的林俊德,“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的黄大发,“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廖俊波,“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的黄文秀……他们用担当尽责、无私奉献诠释了共产党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当前,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队伍中责任意识不强、担当精神缺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领导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热衷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庸官”“太平官”“推诿官”“圆滑官”,存在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这种担当意识不强、政绩观扭曲、责任意识淡化的问题都反映出部分领导干部将职位置于责任之上,不仅严重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影响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官德缺失的表现。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变化,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层出不穷,是直面风险挑战还是抱持逃避现实的“鸵鸟心态”?面对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是敢于担当还是遇到矛盾绕着走?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多方聚力还是“绕着弯走”?这些问题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告诫,“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权力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副担子,意味着领导责任”。这要求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敢于直面矛盾,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切实担当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担当起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责任,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动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担当起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认真研究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敢抓敢管、真抓真管,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上严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实践砥砺、党性锻炼中逐步培养和升华。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学习是领导干部提升履职能力的必由之路,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熟稔工作的性质定位、特点规律、原则要求,打牢理论功底,掌握看家本领。善于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主动到一线岗位锻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敢于直面问题、刀刃向内,使出浑身解数去干事,对得起组织的培养、人民的信任。与此同时,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广大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领导干部要注重提升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专业精神、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什么钻什么,有针对性弥补精神软肋、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领导干部只有把“责任”二字熔铸到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之中,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才能锻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才能真正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2025-09-24 13:29:5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