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事而文”才能直抵人心
“为事而文”才能直抵人心
(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陈江新,2025年9月发表于湖北省委《政策》杂志)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古代文脉的精髓在“文”更在“事”。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曾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在他看来,脱离现实、过度追求形式漂亮的“为文而作”终究是“空中楼阁”,强调要多一些扎根现实、直指问题的“为事而作”,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无论是起草什么文稿,如果对工作本身没有深度研究思考,单纯“为文而作”,只会是浮于表面、隔靴搔痒。
言之有物才能言之有道。毛泽东同志曾说:“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出自他笔下的文章,诸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整顿党的作风》等,或是为了鼓舞士气,或是为了澄清谬误,或是为了阐释思想,都是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写文章的出发点,应是为了宣传主张、解决问题、引领发展,把日常思考积累和调查研究中找到的问题、答案,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真正实现以文辅政、文达政通。
以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一篇文章在动笔之前,应把该项工作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想透彻,要做到:“盯上、看下、瞻前、顾后、学左右”。“盯上”,就是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最新要求以及一些定性的论断、定量的表述掌握清楚。“看下”,就是通过深入调研,把基层的情况摸透,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对策针对性和靶向性。“顾后”,就是每一项材料、讲话都要尽可能想一想,受众好不好懂?基层好不好落实?会导致哪些工作走向或结果?“学左右”,就是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所学习的、了解的、考虑到的上下左右的情况,形成自己的思路体系。
思考深入才能见解深邃。文稿写作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力,这种思想力体现在把形势任务分析透、把问题本质点到位,切中要害、直击靶心,然后一针见血地提出见解。一篇文章是否有质量、有分量,不仅仅是靠文字功底,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很多文稿得到好评,并不是因为文字有多精美,而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高人一筹,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让受众解“惑”、解“渴”。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应强化思维训练,进一步打开视野格局,拓宽认知半径,提升文稿写作深邃度和穿透力。
坚持“为事而文”,因事而起、随事而制、依事行文、文以事传,文章才能避免简单的文字堆砌和素材堆积,释放出直抵人心的生命力。
2025-10-09 11:20:05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