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好徐州在区域重大战略中的支点作用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15期
切实发挥好徐州在区域重大战略中的支点作用
作者:宋乐伟(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和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徐州肩负着“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拓展江苏发展纵深”的重大任务,承担着“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的光荣使命,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干字当头建强中心城市,抢抓机遇促进区域协同,为全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作出徐州贡献。
全方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在提高站位、提升能级中建好战略交汇地
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原经济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地带。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只有提高站位谋全局谋长远,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才能赢得战略主动、构筑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和综合承载力。
一方面,以战略思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9个重点事项纳入长三角办议事协调范畴为契机,建立健全常态化联络沟通机制,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重镇,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深化与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机制,构建“研发在外、转化在徐州、配套链条在周边”新模式,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区。
另一方面,以系统观念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两地沟通对接,扎实开展系列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央企区域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落地徐州,更大力度承接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和优质人才。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决策部署,聚焦对口地区所需,发挥徐州所长,不断强化资金、项目、人才支援,持续推动多领域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互嵌式发展。放大“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高效运营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扎实推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通过转口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模式拓展新兴市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乘势而上、蓄势聚能中做强重要增长极
坚持把中心城市作为徐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认真落实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11个重大事项行动方案,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发展能级。
在增强消费引领力上下实功。得益于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和市场优势,徐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稳居全省前列,中心商圈外来消费占比达1/3。我们将锚定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力提升“淮海新消费”活动热力值,推动德基广场年内开业、金鹰新世界启动建设,丰富拓展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引领区域消费新风尚。深入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提升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品牌影响力,让更多开放运营的示范节点成为网红打卡地。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20个改善型住宅项目建设,推动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
在增强产业竞争力上求实效。徐州产业发展基础较为扎实、体系较为完备,“343”创新产业群规模近7800亿元,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我们将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工程机械拓展“新能源+”“具身智能+”新路径,支持绿色低碳能源围绕四大主链扩大高端产能,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与ICT、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完善“5+2+X”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链条,加快推进云龙湖实验室二期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奋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更具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增强功能承载力上出实招。综合功能是彰显城市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十四五”以来徐州累计投入1745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274项,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提升。我们将有序推进年度五大类城建重点工程,加快实施金融集聚区二期等功能性项目,强化奥体中心和博览中心“双中心”联动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品质。统筹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东部绕越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和“3+8+N”物流设施,实现地铁“四线组网”,放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围绕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传染病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口腔医院等10个重大医疗项目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在增强板块支撑力上见实绩。坚持把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兴业强县富民。做大做强城区经济,加快16个产业社区和一批亿元楼宇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服务、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贡献更多优质增量。充分发挥经开区、高新区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推动优势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县域经济、城区经济和园区经济各展所长、竞相发展生动局面。
深层次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在融合联动、良性互动中开辟发展新境界
抢抓国家层面支持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区域合作交流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强协同之举、走融合之路、增共赢之效,把区域发展“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更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协作协同。进一步整合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资源,依托60余个产业联盟开展200余项技术攻关,合作共建“徐州科创圈”和区域科创共同体。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用好10亿元区域产业投资基金,着力提升工程机械、新能源、高端纺织等产业区域首位度和辨识度,推动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徐州淮北产业合作园区扩容提质,协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更高效率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交通互联作为“先手棋”,编制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专题规划,研究优化高速公路、快速通道、轨道交通等区域路网布局,积极推动台睢、徐蚌、枣菏等11条跨省高速建设,抓好徐菏铁路、连临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打造“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着力构建“1小时物流通勤圈”。
更高标准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针对跨界性突出生态问题,健全完善跨区域污染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探索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骆马湖、微山湖、大运河、故黄河等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努力实现青山相连、绿水相依、空气常新。
更高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共建共享。从区域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运行好46个医疗专科联盟、10个跨区域职教集团,探索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领域共享“同城待遇”,推动9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着力增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厚植共同富裕的幸福底色。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15期
作者:宋乐伟(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2025-08-11 22:59:05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