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基层治理“金钥匙”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找准基层治理“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5-10-10作者:张磊
(作者系江苏省睢宁县睢河街道党工委书记)
基层如同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治理工作做得好不好,终究要靠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来评判。唯有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将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让组织更具战斗力、党员更富行动力、机制更显灵活性,“党建红”才能真正成为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持续为基层治理的幸福底色增辉添彩。
筑牢组织根基,让治理体系“强”起来。基层治理的效能,首先源于健全有力的组织体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联动体系,为基层治理搭起“四梁八柱”,让党的组织触角从街道延伸至社区、从网格深入到楼栋,最终扎根千家万户。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架构,既确保政策指令高效传达,又实现民情民意精准收集,让治理力量既能“沉下去”扎根群众,又能“动起来”服务民生。景湖社区面对老旧小区管理松散、矛盾频发等“老大难”,网格党支部牵头成立“红色业委会”,党员带头直面停车位规划、物业费收缴等“硬骨头”。用“面对面沟通”化解“背靠背抱怨”,以“示范引领”消除“观望抵触”,昔日“问题小区”逐步蜕变为环境整洁、邻里和睦的“幸福家园”。这深刻表明,当党组织成为凝聚共识的“粘合剂”、破解难题的“先锋队”,基层治理便有了坚不可摧的“主心骨”。通过“双培工程”强化队伍建设,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治理先锋,打造出扎根一线的过硬队伍。这些党员骨干既是政策宣讲的“传声筒”,也是民情收集的“信息员”,更是矛盾化解的“调解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好干部就在眼前”。
激活党员动能,让服务群众“暖”起来。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推动党员从“幕后”走向“台前”,用“主动敲门”代替“被动等待”,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效。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为服务群众架起精准对接的“连心桥”。通过网格走访、“小院议事会”等载体,群众的急难愁盼被一一收集、分类解决,形成需求清单与服务清单的精准匹配,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形式主义,让每份服务都送到群众心坎上。“红色助餐点”飘出的饭菜香,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群体的“吃饭难”,更让“舌尖上的关怀”成为党群连心的纽带;“红领商盟”里,商户党员亮明身份、诚信经营,用贴心服务化解消费纠纷,让商业街区既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在社区广场、居民楼栋,党员主动认领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等岗位,用行动带动群众参与治理。这些平凡场景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愈发鲜明——菜市场调解现场、学校护学岗、暴雨抢险一线,党员的身影让群众从“关键小事”中读懂“初心使命”,让“党员带头、群众跟上”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
创新治理机制,让治理效能“提”起来。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凝聚多元共治合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破解各自为战困局,让党组织成为资源整合的“枢纽站”、矛盾协调的“连心桥”,推动治理效能从“单点突破”迈向“整体跃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为打破部门壁垒提供制度保障。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与共建,通过共建协议整合分散资源: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企业技术助力设施维护,机关专业优势指导治理实践。把“各吹各的号”变为“同唱一台戏”,形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格局。“护学联盟”化解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党员志愿者轮流值守让“接送难”变“安心行”;“吹哨报到”机制压缩民生问题办结流程,“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常态。当机制创新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党组织成为协调各方的“主心骨”,基层治理便实现从“看得见的管不了”到“管得了的看得见”的转变,成效真正写在了群众笑脸上。
(作者系江苏省睢宁县睢河街道党工委书记)
2025-10-13 21:26:08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