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奋力交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高分答卷 ——在全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加快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现场会上的讲话
加快提升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奋力交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高分答卷
——在全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加快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现场会上的讲话
(浙江省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2025年10月22日)
今天,我们在象山召开全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加快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宁波实践,不断在缩小“三大差距”上取得新突破,凝心聚力绘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美好图景。
一、牢记殷切嘱托,坚定不移续写“千万工程”精彩新篇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缩小“三大差距”就是主攻方向。要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主动,切实强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要对标对表,把牢方向。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把“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作为“八八战略”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特别是2023年考察浙江时提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的重要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省委对标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召开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等重要会议,系统部署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均衡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要顺应“两个转向”的大趋势,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共进、城乡共兴共荣的发展新格局,更好扛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重任,以实绩实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要再接再厉,创新实践。这些年,全市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宁波实践,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区域实力整体提升,10个区(县、市)中2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9个超1000亿元,“十四五”以来在全省排名整体稳中有进。城乡融合持续深化,“强城”“兴村”“融合”的政策机制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产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优化提质,城乡居民连年增收,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城乡面貌精彩蝶变,基层治理底座进一步夯实,15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生动印证了“千万工程”蕴含的实践伟力。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市域实践,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
三要聚焦聚力,补齐短板。面向“十五五”,对标“先行示范”的更高要求,对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市区域和城乡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筹机制还不够完善。市域统筹、条块协同有待加强,一些优质资源要素的利用还存在碎片化问题,各方面政策举措的集成性、协同性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区域发展还不够协调。龙头区(县、市)引领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够,南北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些地方城镇化水平还要加快提升。三是共富基础还不够坚实。近两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逐年放缓趋势。促进就业增收,产业创新提质是关键。目前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与先进城市还有差距,农业农村领域特色产业链、增值链拓展也不够。四是服务供给还不够均衡。城乡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15分钟上高速”尚未实现乡镇全覆盖,一些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仍有短板,管道燃气镇街、村社通达率有待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布局还需进一步均衡,全市170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2/3在农村,但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农村地区只占1/3,农村机构养老床位数占比不到1/2、持证护理员数占比仅1/3。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不够强,非公办村卫生室比例较大,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力度还要加大。一些乡村学校和幼儿园硬件设施老化、骨干师资流失、教学质量薄弱,农村孩子难以就近享受优质教学资源。要突出问题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发展更优质、群众更有感。
二、聚力攻坚突破,开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崭新局面
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作为今年的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及时跟进制定我市行动方案,明确了到今年底、2027年底、2030年底和2035年底4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必须咬定不放、压茬推进。全市上下要紧扣省委“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推动城乡规划布局新提升。按照“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总体格局,“一张图”“一盘棋”推动区域和城乡布局优化、优势锻强。
一要强化规划引领。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主城区首位度,推动余慈地区统筹和南翼地区加快发展。要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强化市级层面战略统筹,完善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谋划推进沿四明山带、沿象山港带、沿杭州湾带“三带”建设,推动各地做强核心功能、厚植特色优势。
二要强化组团发展。着力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力,因地制宜打造“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有效打通县域、镇域、村域间的“边界壁垒”,引导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合理流动,构建“一轴引领、城镇支撑、片区组团”发展格局。要抓住“村”这个基础单元,以“和美乡村先行实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强村带动、中等村协同、弱村抱团”,促进组织共建、规划共绘、产业共富、运营共赢、设施共通、环境共美、服务共享,充分发挥组团发展的聚合效应。
三要强化设施支撑。根据生产力和人口布局需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管护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持续优化农村路网、水网、电网、燃气网、物流网、通信网,不断提升生产生活便利度。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发力点,深入实施“建设提速、资金保障、土地供给、能耗保障、前期推进”五大攻坚行动,释放扩内需、优品质、惠民生的综合效应。
第二,锻强城乡产业发展新引擎。突出新质生产力导向,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布局、协同推进、链式发展,实现“1+1>2”的整体跃升。
一要建强产业平台。统筹推进“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和“2070”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区(县、市)和开发园区功能定位,优化重大生产力和优势产业布局,构建全域统筹、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大力推进块状经济提质升级,深化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壮大营销、物流、电商、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要深化产业融合。深化接二连三、跨界融合,探索“生产+销售”“链条+基地”“基地+龙头”机制,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坚持以城带乡、工农互补,发挥基层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打响环象山港区域户外运动目的地等知名度,健全山、水、林等重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好山好水有好“价”。
三要拓展产业链条。着力推动“土”资源、“特”优势、“产”链条、“富”成色穿珠成链,迭代完善地方特色产业图谱,打造更多“一镇一产业”“一村一品”等品牌,育强链主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村、美食村、氧吧村、露营村、艺术村等各类特色村,不断夯实基层产业发展根基。
第三,绘就城乡全域大美新风貌。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三优化一提升”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要加强治理攻坚。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噪声、油烟、污水等环境问题,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全域幸福河湖等项目建设,确保今年PM2.5浓度排名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促进“两湾一港”和内河水质持续提升。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尾水治理,抓好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二要加速绿色转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一业一策”开展八大高耗能行业诊断提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加强“源网荷储”一体建设,严控非电煤炭消费,探索建设更多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要大力优化交通运输方式,构建“铁空公水管”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提速推进新能源车船应用,着力构建智慧高效、全域协同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要加快有机更新。坚持“大片区”建设与“微改造”提升相结合,制定实施城市更新条例,统筹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让群众居住更加安全舒适健康。要持续深化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扎实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把每个村庄打造成美丽景区。
第四,展现城乡幸福生活新图景。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服务和治理质效,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大都市文明成果。
一要着力优服务。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养老、文化等设施,推动优质资源精准匹配、均衡配置。要抓好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下沉到农村,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扩大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面,完善低收入家庭综合救助帮扶政策体系,确保共富路上一个也不少。
二要着力兴文化。深挖特色资源禀赋,建强雪窦名山、象山影视城等重大平台,提升慈城古县城、石浦渔港古城、阳明古镇、前童古镇等影响力,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历史文明名村保护,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展示乡村独特魅力。要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动移风易俗入规入约,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和农村文明程度。要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升级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办好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更好促进精神富有。
三要着力强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141”基层治理体系作用,加快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社和网格发现问题的能力,筑牢平安善治的坚实底座。当前特别要锚定“四个好”“五个有”目标,高质量抓好村社“两委”换届工作,让新任“两委”干部上岗即奔跑、起步即冲刺,发挥推动基层发展和治理的骨干作用。
三、加强统筹协调,汇聚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强大合力
缩小“三大差距”是整体战,也是攻坚战。要加强组织保障,弘扬“六干”作风,做到凝心聚力、善作善成。
一要建强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健全上下联动、高效协同、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重点工作调度、重点问题督办,确保各项任务项目化、清单化、闭环化落地见效。
二要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区域政策、“三农”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科技、环保、就业等政策协同配合、取向一致,进一步完善促进南北协同发展、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等支持政策,制定出台“三带”一体化协同发展、相对薄弱镇和相对薄弱村帮扶带动工作等方案。要严守法律法规特别是耕地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等政策红线,坚持“案例就是路径”,放大创新实践的示范效应,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三要健全要素配置体系。紧抓“人、地、钱”三大关键,发挥“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作用,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打通青年入乡“引育留用”全链条,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要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盘活城乡存量土地、低效用地、闲置资源。要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资金,财政、金融、国资一体发力,引导带动社会投资更多投向乡村全面振兴。
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缩小“三大差距”是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主攻方向。要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攻坚突破、实干争先,交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分答卷。
2025-11-23 22:10:05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