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
来源:《党的生活》2024年第10期上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了坚实基础。当前,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更要进一步强化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坚决走好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坚定不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建设。
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保护环境口号,到改革开放初期上升为基本国策,再到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组成部分。
在创新理论武装上把准绿色方向。河南紧跟党的创新理论脚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持续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规律的认识。从20世纪70年代单纯工业污染废气、废水、废渣治理,逐步转到八九十年代以防为主、以管促治,综合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河南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殷殷嘱托,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深入实施,把美丽河南建设作为“十个河南”之一全面推进,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和实践,推动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在推动持续发展上坚持绿色引领。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河南生态环境保护在改革、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可持续发展,在中原大地上不断书写绿色奇迹。兰考县人民在焦裕禄的带领下栽泡桐、治“三害”(内涝、风沙、盐碱),推动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远销海内外;商丘民权林场近70年培育成的6.9万亩平原林海,成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新时代以来,河南推动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先后退出11家矿权企业,封堵1017个坑口,小秦岭重新回归山清水秀景美的环境,入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并作为全国典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大会上发布。
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深化绿色理念。进入新时代,河南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尤其是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来,省主要领导带头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省开展“百场宣讲”活动,持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百县、进课堂、进企业、进乡村。省委、省政府定期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向污染宣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自觉,“绝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一时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二、环境监管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河南把推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作为优先方向,推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健全。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实现历史性发展。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河南生态环境监管机构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不断完善,1979年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正处级)成立,1986年调整为省环境保护局(副厅级),1995年省环境保护局升格为正厅级。进入新时代,组建生态环境厅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实施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等,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实现全面性覆盖。近年来,省主要领导担任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双组长”,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决定》,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健全。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进入新时代,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河南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及多项具体改革方案,逐步建立环境治理体系基础制度。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实施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修)订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40余部。
三、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河南坚决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全民治理,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定向好。
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突出大气污染防治这个重中之重,2016年在全国率先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至2020年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治理、散煤取暖改造、散尘精准管控等工作,2020年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十四五”以来,持续加大攻坚力度,逐年改善空气质量,2023年全省PM2.5、PM10浓度分别为45微克/立方米、7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48天,与2015年国家全面开展数据监测时相比,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41.6%、42.2%,优良天数增加46天。截至目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保持改善向好基本态势。
河湖生态水质稳定向好。20世纪90年代末即开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2007年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2009年开始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2014年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经过20多年的治理,全省大江大河基本消除黑臭现象,2021年至2023年全省160个地表水断面Ⅰ—Ⅲ类优良水体比例从79.9%、81.9%到83.0%,境内黄河干流水质达到Ⅱ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
土壤环境质量有效保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源头治理、风险管控,2019年以来连续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18年的17.9%提升至目前的43.9%。
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加快
河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2012年以来,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37.3%,以年均1.3%的能源消费增长保障了年均约7%的经济增长。
加快壮大绿色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完成2万多家工业企业分类改造升级,污染排放量下降30%;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举办中国(河南)国际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产销对接博览会,发布节能环保关键技术30项。
聚力发展绿色能源。在全国率先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706万千瓦,占比48.2%;全省基本实现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玻璃、碳素、耐材、铸造、有色冶炼等工业炉窑基本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生产领域燃煤设施改造,削减燃煤94万吨。
推进实施绿色交通。2018年以来,全省建成铁路专用线36条;加快城市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更新替代,全省城市建成区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97.1%;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大宗物料清洁运输,全省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逐年提升。
全面推进“无废”建设。郑州、洛阳、许昌、三门峡、南阳、兰考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城市清单,许昌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城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碳达峰“1+N”政策体系,实施节能减碳改造项目226个,信阳成功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新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洛阳、南阳成功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济源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获优良等次。
五、美丽河南建设坚定有力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改革创新精神,把美丽河南、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推进。
全面加强美丽河南建设。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未来5年、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美丽河南建设目标要求,明确7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聚力建设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河南。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对接,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增强郑州都市圈绿色竞争力,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中争先出彩;加快推动结构绿色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通过淘汰化解、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内联外引等手段,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尽快实现质的跨越。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努力让蓝天白云常驻;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提升断面达标稳定性,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巩固深化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障,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组织实施地下水清洁行动,确保群众吃住放心。
来源:《党的生活》2024年第10期上
2024-11-02 18:13:58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